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正值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大连理工大学“云绽乡韵 拾遗彩南”实践团来自九个省份的十五位少年齐聚云南,远赴3475公里,致力于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的营销环境,为非遗传承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交流学习,把握关键
在实践初期,实践团有幸与云南大学民族系邓玉函教授取得联系,实践团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与云南大学民族系教授邓玉函老师及夏福立学长和徐广玄学姐进行交流学习,队员们将前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汇总,整理出前期发现的非遗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规划了实践团下一阶段的工作内容和重心。邓玉函老师及学长学姐根据队员们提出的问题和想法,进行了耐心的解答,并给出关键性建议。
兵分三路,远赴寻艺
实践团兵分三路,带着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与好奇,踏上了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旅程。
彝族刺绣
昆明实践团采访到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普玉珍奶奶。她自幼学习彝绣,掌握了150种针法,如今已在全国培养了十万余名学生,传承着彝绣技艺。彝绣,细腻如诗,勾勒着大地的韵律。绣娘手持绣针,如泼墨山水,织就彩云流转;如歌舞花开,勾勒出岁月的沧桑。书写着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期盼与热爱。
西泽竹编
曲靖组采访到了到了西泽竹编传承人尹德飞先生。
西泽竹编,取材自然,手法细腻。竹子在这里不仅仅是简单的编织材料,更是融入了当地人的情感与智慧。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从选材到成品,都透露着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尹德飞先生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造就了西泽竹编的辉煌,让人敬佩。
乳扇
大理组赴上官村乳扇传习所学习乳扇的制作工艺。在苍山洱海间穿行,一行人终于见到了乳扇传承人杨朝光。杨师傅现场制作了乳扇。
在清晨微光中,牛奶在铁锅中泛起涟漪,凝结成洁白乳状。杨师傅轻柔涂抹面粉,晒干后取葱青作把柄,精致搪瓷边框点缀,一把乳扇饱含温暖与匠心。
齐聚昆明,鉴往知来
在五天的行程里,实践团行程达到了1794.17公里,采访了68位非遗传承人收集了一共265.3min的采访录音,收集了5980份非遗传统手工艺品的问卷并利用spss,wordsift,sas,spssPro等多个专业软件分析,产出对应非遗论文2篇,资政4篇,27489字的非遗调研报告总结,并获得了如武定融媒体等多家媒体的报道,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表扬,收获18封表扬信。最后一天,奔赴大理、曲靖以及昆明的三个小组同学齐聚昆明,对本次实践活动的过程、成果以及发现的问题等进行汇总,对接下来的实践后续工作进行细化分工安排。
非遗传承,意义非凡
它承载民族记忆
维系文化根源
珍视非遗,承前启后
让智慧之火永不熄灭
一脉相承世代传
匠心独运美名扬
非遗文化留千古
精粹国粹永流芳
云绽乡韵·拾遗彩南
我们永远在路上!